讓屏大共榮共好! ──專訪國立屏東大學新任校長陳永森

●打造永續校園
「沒有什麼特別的喜悅,只有未來要更努力!」國立屏東大學新任校長陳永森表示,當選校長責任重大,他將致力於永續、韌性以未來校園等方向發展。
就永續校園而言,著眼於「友善」與「綠能」。所謂友善,旨在強調尊重、關懷、包容等,從中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。而綠能則是從軟硬體設備著手,包括汙水處理系統更新、老舊燈管汰換等,以屏師校區籃球場為例,未來將改建成一座「風雨球場」,並結合太陽能發電,與太陽能光電業者合作,由業者設計、規劃、施工,業者可以得到他們所需的發電效率,學校可以得到一座新的球場,「建造球場大約需要三千多萬,但我們引進外部資源,沒有花到學校一毛錢!」
陳永森說,綠能帶來生態保育的多元化,他帶領同學至總務處外觀察樹上的二級保育類動物領角鴞,並出示巡視車城校區撞見的南蛇「蛇蛻」,數米長的蛇蛻僅有一處裂痕,「要能夠在屋外看見這樣完整的蛇蛻,機率微乎其微!」陳永森笑道:「所以說,生態保育我們持續在做,成果也已經看得見。」
●培養π型人生
除了營造永續校園的理念外,陳永森也針對韌性校園指出:「沒有不景氣,只有不爭氣!」他以自己為例,在臺灣大學地理學系求學期間,為了厚植能力,修習了許多財金系、法律系等課程,「畢業學分的門檻是128學分,我當時修了快160學分!」他鼓勵學生多修一些系外課程,拓展自己的視野,「尤其屏大目前有20個自由學分,就是希望學生能自主學習、多元發展。」
陳永森指出,這幾年因為疫情的緣故,教學與學習都變得相對辛苦,「但重點是如何從中學到『韌性』!」陳永森說,所謂韌性就是面對不確定性,也足以找到機會、掌握機會,逐步釐清自己未來的目標。尤其國際競爭與少子化等衝擊,愈發凸顯學生應具備韌性有其必要性。「全英語授課(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, EMI)的實施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!」陳永森說,許多學生誤認為EMI教學就是「純英語」授課,但事實上,是以英語為主、國語為輔,目的是為了迎接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挑戰,培養學生的國際移動能力。
「很多同學都很怕英文,但英文根本不怕你!」陳永森說:「你要和英文做朋友,才有可能跟全世界做朋友!」他鼓勵同學試著用英語表達與溝通,並指出目前已與TED大會(Technology, Entertainment, Design, TED)洽談合作事宜,期盼同學們屆時踴躍報名、挑戰自我。陳永森說,這些都是他向來所主張的「π型人生」的展現,也就是跨領域學習、移地學習,甚至修習第二、第三專長等,「我們一定會將屏東大學,打造成南部人才培育基地!」
●重建「屏東學」
固然接軌國際有其必要,然而國際化也必須具備在地化的參照,因此陳永森認為身為屏東的一份子,「同學對於屏東有幾分認識與了解?」陳永森說,當年在臺北學成返鄉,因著對於故鄉的陌生,他舉辦大武山成年禮,帶領多位學員從中認識屏東之美,也讓他更能思索大學社會責任(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, USR)的深意。
因此,他已著手規劃在地特色課程「屏東學」,由原先人文社會學院訂定的「院必修課程」,擴大為「校必修課程」,讓整個屏大學生都有機會透過這門課、透過實地踏查,從中認識屏東、了解鄉土,畢竟屏東是多面向的,無論風土人情、產業、歷史等,「只要教學內容與屏東有關,就可以成為屏東學的一部份。」
這不由使人想起那麼多年前,當陳永森背起書包遠赴臺南一中就讀時,矢志來日必定返鄉服務的決心,「如果連自己的故鄉都不回來,那要去找誰回來?」陳永森說,當初告訴同窗要回屏東工作,所有人都說他「頭殼壞去」,屏東資源有限、建設匱乏,哪來的就業機會?
而今,從立委助理、屏東縣政府最年輕的建設局局長,一步一腳印成為屏大校長,「讓一座城市,因為一所大學而偉大!」在最初的校長競選影片中,陳永森如斯說道。他的目光炯然,二十五年來,對於故鄉共榮共好的信念始終未嘗改變,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對於這片土地、這座學校的熱情與毅力,彷若大武驕陽。
採訪/鄭柔儀、黎承恩、王宇晨、陳郁銘(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113級學生)